2025年3月10日 星期一

全本巴哈大提琴無伴奏音樂會賦予的啟示:在未知中前行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如果所有的大提琴家心中都有一些想要到達的境界,其中一個一定會是在巴哈無伴奏中完成。關於巴哈大提琴無伴奏,只要有機會問問身邊認識的大提琴家,都可以給你無數的想法與....敬畏。 

敬畏,因為太過龐大與深奧。巴哈無伴奏的音樂如此澄澈,將音樂家的一切想法暴露無遺,從第一個音到最後,毫無躲藏之處,你必須要誠實的面對自己與聽眾。 

而全本演奏,帶給我的第一個衝擊,是它太充滿未知了。36首曲子,彷彿36個小宇宙一般,看似獨立,卻又環環相扣。專注力,腦力,體力,詮釋,分句,還有好多好多。
 

沒有人喜歡未知

而在舞台上,跟在診間裡,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沒有人喜歡未知。 
就算是失敗,如果是已知的失敗,反而比較好接受。 

醫學上,常常用成功率來分析,經過統計,大約看出趨勢,雖然實際上也是case by case。 

音樂上,我覺得更加難,不會有那麼多的樣本可以讓我自己參考,尤其是對剛起步的音樂家而言。而以這次來說,不管準備多充分。全本演出對我而言就是個第一次,更何況巴哈無伴奏本來就是一輩子都完成不了的聖經。 

表演焦慮有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這樣

其實這樣的困境,在許多表演者身上是可以看到的,也因此會有所謂表演焦慮(performance anxiety),或是在表演時與練習時大打折扣的情形產生。 

那我是怎麼想的? 

第一還是要減少未知,找老師上課(感謝戴俐文教授一路的指導),把網路上能夠找到的有關巴哈無伴奏的 master class 都看過(超多),閱讀相關的書籍,多聽別人的詮釋,然後每天錄下自己的演奏反覆聽然後修改,練習上台的感覺等等..... 



真正重要的是成長型心態。Improve, not prove. 

但我覺得,真正要讓自己放下最後那顆大石頭,享受當下,play present but not play perfect 的關鍵,是要告訴自己,我們的演出,是要讓自己及聽眾進步,而不是要證明什麼。Improve, not prove. 其實就是一種成長型心態。

我們要帶著聽眾一起前進!

等等,音樂不就是自己拉嗎,什麼叫做帶著聽眾。 

每個不同的表演場域,是有不同的氣場。而這需要表演者與聽眾一起達成。我覺得最容易的方式,不管是藉由導聆,或是曲目介紹,都可以促進這個氣場的產生。但曲目介紹需要大家看得懂的,不要太多行話。我這次特別在節目單中,每首的前面放入一行音符,至少讓看得懂的人,知道現在在哪邊了。



然後在一開始的時候,簡單的介紹聆聽時要聽的重點,包括根音,拆解和弦的原因,模進,和弦間的張力。而在演出每一組的前面,我會述說我對這一組的看法與想法,賦予我想要賦予的意義,串成一個主軸。 



這麼搞剛,就是為了要帶所有現場的聽眾,跟我一起前進,所以雖然我一個人在台上,但並不是一個人,而是所有人一起創造出那個當下。而當所有的人都 on the same page 時,自然表演者的專注力也可以更為集中。(想像以前在學校時,課堂裡如果所有人都是專注時,自己的專注力也會提升,就是這樣的概念) 

音樂會後,許多的聽眾都很感謝這樣的安排。聽眾從各個地方排除萬難參與,多數皆很希望能夠參與更多,只是需要台上的人的帶領,尤其在古典音樂領域這塊。 

最後,謹附上這次音樂會的演奏內容(純演奏的部分)。 

Bach Tensegrity:巴哈全本大提琴無伴奏 (Live recording)


希望,這些分享,能帶給大家更多的想法,一起在未知中前行。
因為在生命中,要求進步,未知,是常態。

全本巴哈,我們兩年後再相見!




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管樂吹奏困難(Embouchure problem)之突破性研究,獲國際期刊發表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自從2024年在倫敦發表了針對管樂吹奏失調的診斷及治療方法之後,一直有許多國外的音樂家及國外的醫師,希望能夠知道更多的細節,也是這樣,促使我花了一些時間,將內容整理完後,很榮幸在2025年年初,獲得國際期刊的青睞。

超音波診斷及PRP治療管樂嘴型受傷之國際期刊連結

其實,在吹奏樂器的時候,在遇到嘴形的問題時(指的是本來可以後來不行),有時會認為是技巧上的問題。但是在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問題比想像中的複雜。 

有四項因素,蘇醫師認為必須要考慮進去:


第一:呼吸與運氣方式

第一個是運氣及呼吸的方式。當我們吹奏樂器運氣的方式不對時,橫隔膜的發力不足,會用許多頸部的力量來代償,而這之中就會多用嘴巴的肌肉,或是將吹嘴壓得更緊,或是因為姿勢而牽連到嘴巴周遭的筋膜(SMAS,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最終造成嘴形周遭的筋膜與肌肉使用過度。

有幾個方法可以來讓身體感覺到腹部的使用。最常用的是可以躺在床上吹樂器,讓身體感覺橫隔膜的使用,然後再回到本來直立的方式。慢跑,有氧運動,禁止抽菸,也都會對於心肺耐力有所幫助。




第二:牙齒與下巴

第二則是牙齒的排列及下巴的位置。也就是說,不管是戽斗的下巴(下巴太前面)造成咬合的問題,或是因為顳顎關節的問題,或是前排上下門牙長久因為吹奏樂器而有先天或後天加劇傾斜的問題,都有可能會造成吹嘴或是簧片被迫被放在不正確的位置而偏一側。這樣的結過會導致嘴巴周遭的受壓不平均,而容易造成受傷。 

現在隱適美非常盛行,不像以前矯正需要大費周章綁一堆金屬線及固定器而造成吹奏上的困難,建議詢問合格信任的牙醫師,或先前來蘇醫師的門診諮詢,看有沒有需要進行及何時進行。 

第三:樂器本身

第三是樂器本身的因素,包括吹嘴本身大小/角度,或是竹片本身的柔軟度/形狀等。而不同的樂器,在吹奏時所造成的口內壓也會有所不同。以竹片來說,越硬的材質,還沒被吹軟之前,對於我們的嘴巴壓力也越大。 

第四:嘴巴周遭的肌肉與筋膜

第四是我認為最重要,也是最快可以經過檢查與治療而得到改善的。也就是嘴唇周遭的肌肉與筋膜是可以藉由超音波仔細的檢查,找出病因然後加以治療。 

過去這項技術尚未被研發出來,但在幾年的努力下,蘇醫師做出了新的突破,並將此方式研究出來並發表於國際期刊,期許能讓全世界更多的管樂家受益於這樣的研發技術。 



依不同樂器客製化的再生治療

依照不同的受傷型態,及不同樂器會用到的肌肉比例不同,而下去做客製化的自體血小板 PRP 治療。



最後,管樂的嘴型 (Embouchure),是一個管樂家最重要的資產,期許大家都能好好的愛護及保護一個人體最奧妙的結構。

超音波診斷及PRP治療管樂嘴型受傷之國際期刊連結

不斷的追求突破,期許醫界與音樂界並行,一同為健康的未來努力。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演奏樂器,手腕痛,手掌痛,或是手指痛怎麼辦? 從巴哈大提琴無伴奏談起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蘇醫師最近在準備全本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的音樂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指法如何設計?

大提琴泰斗 Pablo Casals (也就是最早將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發揚光大,開了許多次全本巴哈演出),當從紀錄片觀察他的演出,不論是演奏的指法,到學生記錄下來的上課內容及譜例,都很強調一個事情,就是他在演奏全本巴哈的時候,會盡量用比較強而有力的一二三指,而盡量避免用四指(也就是小拇指)做 trill。(Reference: Bach 6 suites a Violoncello Solo senza Basso, according to interpretations of Pablo Casals edited with commentary by Rudolf von Tobel, Carus 24.062, p16 ) 

後來我更發現不只在 trill,他在很多需要強調的音,如果正常指法在四指,可以的話他也會避開( wholetone/semitone sequence 的指法從 1-3-4 變 1-2-3)。其一是要增加穩定性與表現的力度,但我覺得另一個就醫學的角度而言,是非常聰明的避免手從第一組曲拉到第六組曲中受傷。



實際我在練習時也的確是如此,演奏單組與演奏整套,在演奏的設計上,是要用不同的思維下去處理,也不禁讓我更加欽佩他在這麼早之前就有設想到。 

10~25% 於手部的受傷

在蘇醫師的音樂家門診裡,統計近幾年五百多位就診的音樂家,依照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比例。在手腕的受傷,約佔就診的人數約10~20%,而在手掌到手指的受傷,也大約有15~25%左右。 

剛好蘇醫師受邀亞太醫用超音波國際論壇暨超音波醫學會年會,講述手腕到手指受傷的治療處理,這邊來簡單講一下。 


手腕受傷 

在手腕的部分,手腕有八塊骨頭,排成兩排,遠端接到掌骨,近端則接到上臂的骨頭。可以想像,這麼多骨頭,大多是藉由韌帶加以固定,但隨著我們的使用,當我們的手腕越遠離正中位置(neutral position) 時,這些韌帶越會受到拉扯,而當拉扯到一定的鬆度時,就像是鐵軌不牢靠,上面的肌腱自然就會出問題。 

痛的來源則是都有可能,從骨頭,韌帶到肌腱甚至是近端的肌肉都要一個一個用超音波慢慢檢查,才能抓出真正的問題。 

很多時候,也需要搭配手法矯正手法,將鬆掉的骨頭復位到較正常的排列,再加以用再生注射來處理,並從演奏姿勢上整體改正,才能恢復正常。 






手掌痛 

在手掌部分,最常見是在第四與第五隻手指根部附近,因為天生第五指的長度較短,在按樂器時,在某些角度上,會用較多的掌內肌肉群,又要撐開,又要往下壓,而造成受傷。 

預防方式,除了在指法設計上要靈活設計,在演奏樂器的姿勢,用力方式,一直到練習方式都要注意。但因為這邊的結構非常的精細,通常需要用到極高頻的超音波配合極佳的經驗,才能找出真正的問題點。 








手指受傷 

在手指的部分,有少數音樂家會因為俗稱的板機指而前來就診,處理上大多以注射的方法即可解決,也不用施打類固醇。因為音樂家的手指需要活動與張開的角度較正常人更多,所以能夠避免開刀是較好的方法。 

板機指通常在門診內就可完成治療,算是音樂家門診中較為簡單的處置。 

另外一些則是牽扯到手指的穩定性,也就是可能是韌帶或是肌腱受傷,一樣需要在做完超音波掃描後,再加以用再生注射的方式處理。而這些手指的問題,也大多需要搭配調整姿勢與用力的方
式,還有加上手指的穩定性練習來加以處理。 

手指獨立性 

也有一些是因為手指獨立性(別一直怪小時候練不夠沒有張開來....)的問題來就診。

手指抬的高度不夠,可能是先天或是後天的原因,這是因為在掌指間有許多筋膜的連結固定,但這些連結有些是先天長得特別多,或是後天受傷後增厚,造成手指的活動越來越受到影響,而這些也可以在音樂家門診,經過謹慎的檢查與討論後,加以處理。 






2024年4月8日 星期一

音樂家的肩頸痠痛、膏肓痛,治療有了新突破!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猶記得會想要往音樂家治療的方向鑽研,是因為在大學時與好友合開了一場弦樂四重奏的音樂會(Shostakovich String Quartet No. 8 and Ravel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在音樂會的前幾天彩排,練習完後(其實是吵架,音樂家在練習時為了音符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我們四位一起衝到附近的藥妝店,買了一堆酸痛貼布,開始狂貼。那時實在是太酸了,我心想,這應該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一個不正常的常態。也因此,日後才慢慢走出這條路。

近40%音樂家受肩頸痠痛及膏肓痛所苦


在蘇醫師的音樂家門診中,我統計了將近四百位前往就診的音樂家。其中,有大約150位音樂家,是因為肩頸痠痛還有膏肓痛而來的。這些表徵,診斷可以從深到淺,而在音樂家上因為自小練習的關係,往往狀況比起一般人來得更複雜。

而在這150位音樂家之中,小提琴手更是佔了40%,其次是大提琴,鋼琴與中提琴。而表現的症狀,痠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控制力與耐力強度變差,音樂的dyanmic 變差,articulation 變差,運弓穩定性變差。

而在過去數年中,在診間,我不斷的在尋找更好的治療方式 (MOZART therapy)。從樂器的位置,演奏的方式,運動的方式,一直到治療的手法,再生治療 (PRP) 的注射部位及方式等等。


隨著越看越多音樂家的肩頸痠痛與膏肓痛,蘇醫師慢慢整理出了一套心得。

在今年 (2024),與好友洪辰宇醫師及於香港的恩師 Stanley Lam 林敬熹醫師討論後,一同將關於肩胛骨的創新診斷方法及治療方式,發表於國際超音波的期刊 (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本身也是美國超音波醫學會 (AIUM) 的官方雜誌。

論文請點選這邊



為什麼說這篇很重要,雖然只是個小品文 (Technical note),醫師升等不能用,但臨床上卻是很實用。它賦予了醫師們更多診斷與治療的可能性與介入方法。這也符合了這個期刊在這個項目的目標: Advancing through innovation (因創新而進步)。

在演奏樂器時,所有的樂手的雙手大部分時候都在身體的前側,也因此,肩胛骨很容易被往前方帶,而在肩胛骨與胸椎之間,有許多的肌肉筋膜與神經,因為是檢查的死角,所以一直以來沒有好的檢查與治療的方式。

而此處的受傷,也因為被肩胛骨擋住,所以會有那種: “我就是按不到那個真正痛點的來源” 的感覺。這邊的問題,也會往上往下往前傳,而產生其他區域的痛感與酸感。


簡單來說,這部分的軟組職,在過去是沒有合適的辦法被檢查到 (核磁共振不會做到肩胛骨,也無法動態檢測)。

盲點佔了三分之一


這部分過去也因為太接近肺部,在無法看到的狀況下,無法被治療。這也造成膏肓痛、肩頸痛的診斷與治療上出現了盲點。而這個盲點的面積,卻佔了整個肩胛骨與肩膀的三分之一左右!

而這篇論文,就是在講如何診斷並治療這剩下的三分之一!

此篇論文之內容,蘇醫師也先後受邀於韓國,印尼,及新加坡所舉行之國際醫學會分享給各地之醫師。


最後,期望因為這篇文章,能讓更多慢性肩頸痠痛、膏肓痛的病人,重獲新生。
而音樂家們,將此方法配合原本的 MOZART therapy,更能充滿信心的,重新站上舞台。

No Pain Is Gain!

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吹樂器,嘴會抖,無法控制嘴型,是因為?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在門診裡,管樂音樂家前來就診,其中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嘴型出了問題,也就是 embouchure 無法維持,無法控制自如。有些以抖動為表現,有些則是完全無法控制嘴型,但不論是哪一種,都影響到吹奏。

音樂上,有些音樂家是所有音都會影響到,有些是在高音或低音域或特定一些音型出現問題,有些則是只有在上台時或疲累時才會出現問題。

在這些現象的背後,不乏有些是 Embouchure dystonia,也就是嘴型的局部肌張力不全症。

不是只是過度使用這麼單純


但近幾年的經驗累積下來,表象的說是過度使用,但實際上,檢查後,我發現大多是起因於嘴形周遭的筋膜及肌肉群(共有九條,不同樂器會有不同程度的使用)受損,有可能是撕裂傷,慢性纖維化等等因素,最終造成身體代償而影響到最後的嘴型。而就算是嘴型的肌張力不全症,也可以發現這些受傷的影子在背後。

  


嘴型最終的嘴唇形狀,因為不同樂器會有所不同,上下嘴唇的受壓狀態也會不一樣,但不論是如clarinet, oboe 需要含入的,或是像french horn, trumpet, trombone 放在嘴唇上的,吹奏所需的嘴唇形狀只是嘴部九條肌肉群一起努力的平衡結果,以醫學來說,是一個張力的穩定(Biotensegrity)。

當這個張力的穩定被破壞時,自然身體會想要代償,可能是調整吹嘴壓力位置,或是簧片含的深度/角度等等,但代償會有一個極限,最後就是嘴形無法維持。



這些年,我們用表面肌電圖,動態超音波於吹奏時進行分析研究,找出了不同管樂音樂家嘴唇容易受傷的規律,再利用再生注射修復的方式,得到不錯的療效,讓音樂家們大多可於三個月至六個月恢復到演奏的程度。

樂器上也要做調整


而吹嘴的選擇,簧片的長短軟硬,也都會包含在治療的範圍內,才能讓音樂表現上恢復最佳狀態,並且避免再次復發。

蘇醫師於2023年五月,分別受邀於韓國疼痛醫學會年會(舉辦於釜山)及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年會,將部分成果分享給世界各國的醫師,期許能嘉惠更多音樂家。 

而於2025年,蘇醫師也將最新關於管樂嘴形受傷的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

  


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在音樂的路上,遇到挫折/失敗了怎麼辦?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音樂家在音樂的道路上,不論是國外國內的比賽,樂團徵選,學校的考試,甚至是音樂廳表演場地的申請等等,往往只有少之又少的人,能夠一路過關斬將。但絕大多數的人,會在過程中遭遇到挫折,或自認為是所謂的失敗。


在診間,常常會遇到正在準備大賽/樂團面試的優秀音樂家,或是剛比完賽,前來就診的音樂家。也許表現得好,也許不好。其中最讓我注意的,是一些一開始表現不好的,但保有非常好的成長型心態,在數個月,或數年後,大放異彩。

成長 > 結果


成長型心態,指的是從各種不論結果的過程中,得到經驗值而促進自我的成長。為了成長,而感到真正的快樂。

真正的失敗,是沒有成長。真正的失敗,是沒有找出出錯的地方加以改進,不管是身體上或是音樂上,總是有可以改進的空間。找出來,寫下來,該治療的治療好,繼續做準備。

真正的成功,是不論成績結果如何,保持前進的動能。 Keep the music going! 

這樣的心態,在網路世代,在這個大家習慣將自己最好的一瞬間分享在網路上的世代,更為重要。因為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音樂家,將最好的分享出來,如果自我的心態沒有調整好,會造成求學,求職階段的焦慮。

音樂有主觀的一面


另一方面,不要忘了,音樂可以非常的主觀。

再好的音樂演出,都會有人不喜歡。你認為再不好的演出,都會有人喜歡。

在每個層級的比賽,都常會遇到出來的排名跟心裡想的不一樣的結果。

你無法討好每個人,是個不爭的事實。 

該努力的方向是,把內心中想要表達的音樂(Content),用當下自己最好的能力表達出來(Communication),最後讓聽眾完整的接受到(Reception)。

當你盡力顧到了這三個環節,就是進步的開始。

Adaptation, adaptation, adaptation!


挫折之後,現況無法立刻改變,要做的是適應,然後尋求轉機。
另外,不要忘了這一切的初衷。
當忘了初衷時,可以嘗試貢獻自己所學,教學也好,不求回報的分享也好,都會讓初衷找回來。

自給自足


最後,別忘了,如果能夠自我肯定,自我設定目標,自己定義所謂的成功,而不是靠外界的回饋,那就是真正的自由了!

If this little setback can bring a healthier mindset for the musicians, it is my greatest success!

我們大家一起繼續努力!


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開獨奏會 從 0 到 1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演奏音樂,總是充滿著些許不確定性,也因為如此,現場演奏才顯得如此的迷人。

在經過許多時間心血練習後,當要舉行獨奏會時,如何在音樂會的當下將自己平常的練習最大程度的展現出來,就是所謂的上手。

Why having a concert? 




而在這之前,一開始,最重要的,是要自己想清楚,為什麼要開音樂會。

是學校畢業要求的? 家長老師要求的? 學校升等? 給自己的一個挑戰? 但上述這些原因都還不夠,要想出一個 bigger purpose。有一個大於自我的目的,可以幫助自己在演奏音樂當下時的心理平衡,不會被自我絆倒。

想清楚自己為何要開音樂會,也就會知道自己想要開哪些曲目,讓音樂會的整體曲目有合理,完整的安排。曲目的難度,除非是因為有 audition 錄影的需求,或是考試的需求,建議還是要以自己的能力/體力,音樂會的整體性來做安排。

場地




在剛開始開獨奏會的時候,場地的可近性很重要。也就是那個場地要能夠讓妳/你在音樂會前,多次到場地排練,不是只有在音樂會當天早上或下午才第一次到音樂廳。這對於最後音樂會的穩定性跟聲響力度的掌控性會有極大的幫助。

另外,不同場地在租借時,提供的協助服務會不同,從場務,舞監到前台引導座位,剪票員等等的。簡單來說,提供的服務越多,表演人員在演出時需要擔心的就越少,對於演出自然有幫助。我也建議,像是音樂會當天的便當等事務,交由旁人協助較佳。也盡量不要在當天還在處理寄票的事情。

節目單與海報



節目單,建議在演出前兩週就完成印出,目前送印約一個禮拜可以拿到,所以也就是大約三個禮拜前完成節目單的內容然後送印。原因是,自己在寫曲解時,會對曲子有更多的了解,早點寫完對演出最後的詮釋有幫助。

另外,在演出前三個禮拜內,還在處理節目單等雜事,對於演出的專注並無幫助。而這也代表,節目單內容所需要的個人演出照,贊助廠商等等都要在那之前喬好。100份節目單以下,彩色列印會比較省,200份以上,就可以用彩色印刷,印越多本,每本單價越便宜。

海報,現在的宣傳多是以網路為主,已經不像十多年前需要到處貼海報,真正因為看到海報而前來的其實並不多。所以只要準備五張以內就夠了(蘇醫師這次只印兩張)。

音樂會前租借樂器 要注意的是...



樂器,很多人會在音樂會前借樂器來助陣,要特別注意的是,適應新樂器的時間也是最容易受傷的時間。不僅是音樂家本身要適應樂器,樂器也要適應音樂家的拉法。因此,在許可範圍下,將借用樂器的時間拉到三到六個月以上會是比較理想的狀況。

另外,如果換樂器後有很大的身體反應,一定要停下來,好好觀察自己的姿勢有哪邊因為樂器而跑掉了。門診中也時常遇到借完琴,結果身體大爆炸。要提醒的是,有的時候,問題不見得出在自己。要觀察,調整,再出發。

獨奏會前 身體出現狀況 怎麼辦?



準備一場獨奏會的曲目量,必定是會比平常來得多。因此,練習時一定要對自己的身體時時保持敏感,觀察自己身體有無不正常的緊,無法解決的痠痛麻警訊。

以蘇醫師在門診的經驗而言,依照離音樂會的遠近,發現身體有警訊分別有不同的方法處理。但如果能在音樂會前兩到三個月前就發現並著手處理,到音樂會時的效果會最佳。

在本場獨奏會的節目單中,蘇醫師也加以介紹 MOZART therapy ,如何來幫助音樂家們更上一層樓。

獨奏會前的練習量調控 + 節能技巧



以準備獨奏會而言,在獨奏會前,所有的練習最好在最後一個禮拜慢慢下降來儲備身體肌肉的能量,尤其在最後三天。練習要更著重在危險的片段,過橋的片段,詮釋的細節等,並增加讀譜/背譜的時間。因為最後階段練琴常會演奏困難片段,練琴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較佳。

日常生活中,最後一個月,則是要採取”節能技巧” 。專業術語叫做 Energy conservation 的模式,重物少拿,不該做的練琴之外費力的事情全部避免。練習的時間與強度如果加強,練習完的伸展跟拉筋就需要加強。

音樂會前一週內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一直練一直練!!!

每天練多久,每人都不一樣,但專注力一般來說一天大約是四小時,所以可以給大家一個參考。我自己平日一天是練四小時,因此在音樂會前一週自己練的時間會降到一天三個小時左右。不過,要練幾個小時,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不是越長或越短就越好,在這方面比較是毫無意義的,重點是抓出最適合你的練習時間。

練習時間下降,代表效率要再提升



練習要如何有效率?除了節拍器之外,自己錄音是一個很有效快速的方式。
另外,在音樂會前,先在不同的地點拉給不同的人聽,也會增加臨場感。
甚至,音樂會是下午場還是晚上場,也都要在最後一兩週嘗試在那個時間點調整作息。

Enjoy the stage


當這些都好好準備後,最後的上台,就是如流水般的享受每一個音,也許有一些驚喜意外,但就是隨著 flow 一路下去。

最後,在心態方面,不管這是你/妳的第一或第 N 場獨奏會,它都只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束。

所以,音樂會結束,開心完後,就是開始檢討。從音準,節奏,音色,右手,左手,身體運用,痠痛狀況,身體調整,音樂合作過程,事前準備過程等等,開始一個一個地將改進的地方書寫下來,回頭看錄影聽錄音,繼續前進。

Cheers!! Enjoy the music, and enjoy the s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