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所有的大提琴家心中都有一些想要到達的境界,其中一個一定會是在巴哈無伴奏中完成。關於巴哈大提琴無伴奏,只要有機會問問身邊認識的大提琴家,都可以給你無數的想法與....敬畏。
敬畏,因為太過龐大與深奧。巴哈無伴奏的音樂如此澄澈,將音樂家的一切想法暴露無遺,從第一個音到最後,毫無躲藏之處,你必須要誠實的面對自己與聽眾。
而全本演奏,帶給我的第一個衝擊,是它太充滿未知了。36首曲子,彷彿36個小宇宙一般,看似獨立,卻又環環相扣。專注力,腦力,體力,詮釋,分句,還有好多好多。
沒有人喜歡未知
而在舞台上,跟在診間裡,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沒有人喜歡未知。就算是失敗,如果是已知的失敗,反而比較好接受。
醫學上,常常用成功率來分析,經過統計,大約看出趨勢,雖然實際上也是case by case。
音樂上,我覺得更加難,不會有那麼多的樣本可以讓我自己參考,尤其是對剛起步的音樂家而言。而以這次來說,不管準備多充分。全本演出對我而言就是個第一次,更何況巴哈無伴奏本來就是一輩子都完成不了的聖經。
表演焦慮有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這樣
其實這樣的困境,在許多表演者身上是可以看到的,也因此會有所謂表演焦慮(performance anxiety),或是在表演時與練習時大打折扣的情形產生。那我是怎麼想的?
第一還是要減少未知,找老師上課(感謝戴俐文教授一路的指導),把網路上能夠找到的有關巴哈無伴奏的 master class 都看過(超多),閱讀相關的書籍,多聽別人的詮釋,然後每天錄下自己的演奏反覆聽然後修改,練習上台的感覺等等.....
真正重要的是成長型心態。Improve, not prove.
但我覺得,真正要讓自己放下最後那顆大石頭,享受當下,play present but not play perfect 的關鍵,是要告訴自己,我們的演出,是要讓自己及聽眾進步,而不是要證明什麼。Improve, not prove. 其實就是一種成長型心態。
我們要帶著聽眾一起前進!
等等,音樂不就是自己拉嗎,什麼叫做帶著聽眾。
每個不同的表演場域,是有不同的氣場。而這需要表演者與聽眾一起達成。我覺得最容易的方式,不管是藉由導聆,或是曲目介紹,都可以促進這個氣場的產生。但曲目介紹需要大家看得懂的,不要太多行話。我這次特別在節目單中,每首的前面放入一行音符,至少讓看得懂的人,知道現在在哪邊了。
然後在一開始的時候,簡單的介紹聆聽時要聽的重點,包括根音,拆解和弦的原因,模進,和弦間的張力。而在演出每一組的前面,我會述說我對這一組的看法與想法,賦予我想要賦予的意義,串成一個主軸。
這麼搞剛,就是為了要帶所有現場的聽眾,跟我一起前進,所以雖然我一個人在台上,但並不是一個人,而是所有人一起創造出那個當下。而當所有的人都 on the same page 時,自然表演者的專注力也可以更為集中。(想像以前在學校時,課堂裡如果所有人都是專注時,自己的專注力也會提升,就是這樣的概念)
音樂會後,許多的聽眾都很感謝這樣的安排。聽眾從各個地方排除萬難參與,多數皆很希望能夠參與更多,只是需要台上的人的帶領,尤其在古典音樂領域這塊。
最後,謹附上這次音樂會的演奏內容(純演奏的部分)。
Bach Tensegrity:巴哈全本大提琴無伴奏 (Live recording)
因為在生命中,要求進步,未知,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