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音樂家,當周遭的人都有天賦,都在苦練,我還需要 ?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Prof. Bronwen Ackermann


2018年10月,我受邀與在國際間專做音樂家復健的大前輩 Bronwen Ackermann 教授同台演講。Prof. Ackermann 自 1995 年開始與雪梨交響樂團合作,負責團員的健康,之後負責澳洲各大樂團及紐西蘭樂團的表演人員健康與復健治療。也因此,許多世界級的演奏家巡迴到澳洲時,都會特別排出時間預約做治療或是檢查(年度保養的概念)。

這是我第三次與教授在國際會議上的接觸,這次是她第一次到台灣,帶她觀光之餘,可以和教授有數小時討論關於音樂家治療的各個面向。

生存者誤差


先來講講音樂界的生存者誤差

翻開音樂雜誌,MUZIK也好,Strad也好,或是名音樂家來台演出接受專訪,總是會被問到 : 一天練多久啊,怎麼練的,在音樂之外有沒有特別喜歡做的運動,音樂會前怎麼做暖身,飲食怎麼準備,睡眠時差怎麼調,衣服怎麼穿(我也想訂做三宅一生的衣服來穿 XD),諸多細節。

好像我們只要按圖索驥,一步一腳印照著做,就可以朝他們更邁向一步。

生存者誤差,指的是我們看到的總是那些極度成功的,但剩下來的卻不會出CD,較少在世界上巡迴演出,較少被訪問。

大多數的音樂家,如下圖大家所做的研究,有高達 60% 到 90% 的人在演奏生涯中有受傷過。




但這一切的疼痛,是有機會可以大大減少,這也是世界上在做音樂家治療的努力目標,不論是從制度面,或是從實際與音樂家的接觸著手。

在這次的演講當中,我分享了如何多方位的進行評估及治療,如下所示。













上面幾張分別是部分的姿勢矯正,樂器調整,練習方式,筋膜 韌帶 肌肉 神經 檢查與治療,情緒及生活習慣之調整。最後還有治療結束後的個人課。

光單純的打針(增生療法)或運動對音樂家而言是不夠的。


所有的條件加總在一起,在藝術表演者或音樂家身上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沒有好的姿勢,就沒有好的音色,演奏生涯也會減少。所有的條件加在一起,也才能讓你的音色,音樂更上一層樓。

當國外的音樂家都已經用科學醫學的方式在突破自己少走冤枉路,我們也應該要跟上。

最後,老話一句,No pain is gain. 





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你不是馬友友!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馬友友最近出了第三次的巴哈大提琴無伴奏全集,買來聽,感嘆之餘,想起最近的一些看診情形,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我小學的某個時候,猶記得那時候我的偶像是馬友友,房間裡掛著他的大幅海報。

那時應該是練 Cello Suite No. 3, Bourree I and II. 那時不像現在,有眾多的版本可以比較,手邊有的大概就是 Janos Starker 跟 Yo-yo ma 的版本。我很喜歡 Yo-yo ma 行雲流水的感覺,因此在練了幾次 Bourree 之後,某一次上課,我便依照我聽 Yo-yo Ma 的拉法來拉。

“你為什麼這樣拉?” 老師問
“我聽馬友友這樣拉啊! “ 我回答
“你不是馬友友! “ 老師回答


你不是馬友友!


這句話我聽在心裡,不是滋味,多年後我也知道老師的意思,但卻在最近有了新的體悟。


模仿可載舟也可覆舟



在門診,當與求診的音樂家在做完檢查,問完受傷過程,表演完樂器,進行討論時,常會遇到的一個癥結點:

“可是那個誰誰誰這樣拉,他就沒事”
“可是某個大師說這樣琴聲會更出來”

範圍從肩墊的有無,高低,指法的運用,右臂持弓的角度,到 clarinet 或 oboe 晃動樂器的方式。

這時候我總會問肩墊的,那你的脖子有跟那大師一樣嗎?你的脖子這麼長,一定會用力夾琴,肩頸當然會酸痛麻落枕不會好

指法這樣用,你的手沒這麼大,掌距不夠寬,硬是要這樣撐,手掌的拱形扁掉,當然會拉傷。

別人練六小時,所以我要練八小時。突然增加練琴時間,身體卻趕不上你的意志力。

所以,微調再微調,依照身體的版型,在一樣的大原則下,慢慢調整出屬於自己的姿勢,音色是我們在門診做的最後一步。

音樂家要避免受傷,必須嘗試在這三個中間找一個平衡點: 

1. 合乎曲子的音色 
2. 你想要表達的音樂
3. 你的身體喜歡且可以不受傷的姿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模仿對象,許久以前,曾有一位學生換了跟 Rostropovich 一樣的 end pin, 被他的老師糾正。

這個學生,叫做馬友友。




2018年7月8日 星期日

拉琴,手指痛,肩膀酸痛到無法繼續,怎麼辦?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拉琴酸痛在所難免,但....


手痛,肩膀酸痛,膏肓酸痛,肌腱受傷是許多音樂家共通的問題。在連續拉琴數小時之後,產生一些痠痛是難免的。這些酸痛,有很多方法可以來緩解,有些人會分享厲害的按摩師傅,或是做一下熱敷,電療,或是做一下反方向的肌肉拉筋舒緩,更厲害的會做一些肌肉的強化來平衡筋膜的平衡。

但是,就是有些時候,身體的自癒能力趕不上受傷害的速度,在拉琴完後,酸痛仍持續一週以上,於是傷痛慢慢累積,變成常態, 即使經過適當的休息,只要一拿起琴又開始痛起了。


及早就醫,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三個月內的受傷痠痛,若及早檢查,將過度使用的肌肉做放鬆,往往便會有明顯改善。
然而真正較嚴重的受傷,不是電療熱敷做一做,拉拉筋,休息一下就會過去的。



假裝沒事,繼續撐下去,這是大部分音樂家會做的事。
於是乎,終於到了有一天,一發不可收拾。


多休息就好,談何容易.....


海飛茲曾說過: 如果一天不練琴,自己會知道;兩­天不練琴,樂評會知道;三天不練琴,大家會知道。

在音樂上,沒練琴,要花更多的時間回復到水準,自己最清楚。

在工作上,樂團不會為了你,多休息一點,少練一點,曲子也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

在學校,期中期末,recital 還是要開,audition 還是要去。

也因此,在我的門診裡,我很少請音樂家休息,而是用 play smart and safe 來取代,同時在音樂會與音樂會之間,爭取一些治療的時間。

找出根本原因,對症下藥


拉完琴手抬不起來,彈鋼琴時胸口會痛,吹奏樂器時肩膀痠痛,手指無法伸直,板機指,拉高音上不去,拉雙音手指痛,這些都需要用超音波做檢查合併病史詢問及實際樂器之拉奏,才有辦法依照受傷的方式下去做合適的復健。








當實質的組織已經受傷,不論是筋膜,肌肉,肌腱,甚至是神經,需要的是積極的處理,從針對性的復健運動,到超音波導引再生治療

完整的病史配合音樂會影片分析受傷原因,利用超音波導引注射增生療法或自體血小板於軟組織受傷部位促進修復,理學檢查看骨骼有無慢性錯位做脊骨矯正。

若是有神經麻痛的問題,還要搭配神經傳導檢查甚至核磁共振來看問題是周邊神經的問題還是神經根的問題。

以提琴樂手最常見的第四及第五隻手指麻,從手腕,手肘,上臂,臂神經叢,到頸部神經根,都需要做超音波動態檢查。因為有時候在樂手慢性的受傷裡,受傷部位常不只一個。( 音樂家手麻怎麼辦 )


不應該打類固醇,也就是所謂的消炎針 !


因為這會讓組織脆化,並且使之後的癒合更差,而在身體裡埋下不好的後果。

類固醇就像是房子著火了,不去滅火,而是把眼睛閉起來當做沒這回事,完全沒有解決掉問題。

若真的是比賽或音樂會在前(一週內就要比賽或開音樂會了),還是可以用葡萄糖水將發炎的神經或組織謹慎地處理讓它短暫止痛,而不需要用到類固醇。


盡量不開刀 !


現在有太多可以取代開刀的方式可以來處理所謂的“五十肩” “板機指” “旋轉肌腱撕裂” “坐骨神經壓迫” “腕隧道症候群” “媽媽手” 等疾病。

開刀,代表有傷口,代表會有一定程度的沾黏。在正常人這些沾黏不會被察覺,但在音樂家,任何晚 0.01 秒的差距或是卡卡的感覺都是無法接受的,


Play smart and safe,到底是什麼?


不論是預防受傷,或者是開始做治療之後,都是我們要開始運用在我們練習及演出的練琴方式。

在這邊錄了一小段示範跟大家解釋。但各個樂器有所不同,更詳盡的,則須在門診內實際帶您的樂器,來做調整。

示範影片請按此

延伸閱讀:  你不是馬友友!        蘇炯睿醫師獨創之 MOZART therapy




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落枕不會好,怎麼辦?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醫師,我脖子沒辦法往右轉,整個卡住的感覺,好幾天了,以前也有發生過,越來越嚴重,怎麼辦?

醫師,我幾天後就要音樂會了,結果現在整個脖子變得很硬,怎麼辦?

醫師,我三個月前搬完家,右邊肩膀脖子就怪怪的,有一點特別痛,頭轉過去會更痛,最近比較累有變嚴重,怎麼辦?


同樣是落枕,命運大不同!


慢性落枕,可分為很多個不同的層面去看,由淺層的結構到深部的結構


神經纏繞





以結構來區分,表淺的神經如上鎖骨神經,表淺頸部神經叢,橫向頸部神經等,到穿梭在肌肉中間副神經,肩胛背神經,枕骨神經等,皆有可能因為肌肉慢性的緊繃,反覆的按摩按壓而造成神經慢性的纏繞,產生傳導至後腦勺或往下到膏肓穴之不適。


肌筋膜不平衡






肌肉與筋膜部分,在這邊則與頸椎,胸椎及肩膀在日常生活姿勢或工作下(如演奏樂器,打電腦或搬重物)有關係。

常見的幾種組合,如頸部伸展肌肉群,提肩胛肌,上斜方肌,胸小肌之過度強化,合併深層頸屈肌,下斜方肌,背闊肌之抑制。或是單側之肌肉因為姿勢關係長期過度使用,如胸鎖乳突肌,造成雙側之不對稱。

而這些肌肉,又因為包覆在深及淺的筋膜中,互相牽動而影響,如自手臂之臂筋膜,到三角肌筋膜,到上斜方肌筋膜,再連到對側之上斜方肌筋膜,三角肌筋膜與臂筋膜,兩個手臂靠著筋膜張力(fascia integrity)形成一個完美的立體翹翹板。

這些的不平衡,就會遭成長期不正常的拉扯,而不舒服。

脊椎排列不佳,小面關節退化





再往更深的結構,則是頸椎,胸椎,肋骨及鎖骨的排列。

慢性姿勢的不良或受傷,皆有可能導致這些結構排列的不正確(此處之不正確不一定是指側彎,或頸部變比較直,而是指單節或數節之脊椎不正常扭轉 — type II dysfunction)

在超音波底下則可以看到小面關節之增厚,鈣化及周遭軟組織的發炎。

在某些樂器上,如小提琴,長笛,法國號等,頸部皆需要往左微轉,若是姿勢較不佳的還會用力夾琴,這會讓左側之小面關節長期處於壓迫的狀況而發炎。




脊髓壓迫


更嚴重的,則是會合併手麻的狀況,原因可能來自於頸椎神經根的壓迫,或是胸廓出口症候群(神經於第一肋骨,前及中斜角肌,鎖骨之間被擠壓)。

更甚但很少見者,則是脊柱內之骨髓被直接壓迫,病人可能會有兩手電到之症狀且往下低頭
時,會有強烈之身體中線電擊感覺。


烏雲罩頂





焦慮型人格,完美主義者,也較易有慢性落枕的問題。而這慢性疼痛,也會因為睡眠品質受影響,日常生活品質受影響,而造成更加焦慮或不悅之惡性循環。


診斷 診斷 診斷


這所有的結合體,便是慢性落枕的面貌。通常若症狀已持續一年以上,都包含有脊椎排列,小面關節,肌筋膜不平衡,及神經纏繞之問題存在。
也因為包含的層面很廣,診斷相對而言就很重要。

觸診及 X 光片可以看骨頭的排列及不正常旋轉狀況,超音波則可以看到軟組織如筋膜撕裂或沾黏,肌肉拉傷或纖維化,激痛點,神經纏繞,小面關節等的狀況。

若懷疑有骨髓被壓迫,則可嘗試用理學檢查或核磁共振找出端倪,但在解讀上則不可不慎因為有很大一部分核磁共振的異常在正常人也會出現。


打帶跑戰略 積極推進


在有了初步診斷之後,便會依照不同的診斷,目前最不適的原因,病情的嚴重程度下去做治療的規劃。從物理儀器治療,運動治療,乾針治療,針灸,增生療法,PRP 注射,神經解套注射,脊椎手法矯正等皆可為處理之方式,隨著病情之複雜性,診斷也會在治療的同時越來越明確。

慢性落枕,若單純的熱敷,電療,甚至是拉脖子無效,還有很多選項可以來進行,恢復轉動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