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跳芭蕾舞,腳痛怎麼辦?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藝術家醫學,除了幫助音樂家之外,另外一個領域是舞者的傷後復健。筆者在美國,澳洲,德國接受藝術家醫學的訓練時,對於國外針對舞者的評估與分析深深感到讚嘆。

最近半年也常有跳芭蕾舞的舞者,因為跳舞腰會痠,腳會痛前來就診。往往在其他醫院已經有檢查出不論是關節退化受損,或者是肌肉肌腱拉傷等診斷,但做了復健,仍不見明顯改善,而影響到一場接著一場的表演。


問題點在 ?


X 光,超音波,核磁共振,都只能告訴我們結構上的受損。重要的是,在跳舞的過程中,有沒有基本動作或者是特殊舞步所導致姿勢的不正確,因而誘發受傷。

因此,在看診中,我會請他們一一從 first position 做到 fifth position,做 Plie, Demi-plie,做 arabesque 等。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可以發現,可能是骨盆過度前傾或後傾(如下圖),或者是髖關節的外轉 (turn out) 不足,因此用膝蓋或腳踝做額外的 turn out,因而造成膝蓋或腳踝的受傷。 




更多的,是在做上述基本動作時,腳踝內緣塌陷下去,造成下肢的內外受力不平均。

動作控制很重要


那如果是跳舞一開始不會痠痛,跳一陣子才痠痛,則更是要加強動作的控制。動作的控制,指的是在做標準動作如 Arabesque 時肌肉有沒有按照正確的順序出到力。

表面肌電圖來看肌肉用力有無平均


表面肌電圖,是國外用來做舞者訓練的必備武器之一,也是筆者為表演藝術家自費購買的重武器。透過無線的小小不到兩公分的儀器,黏貼在皮膚上,來偵測底下肌肉的發力狀況。進而微調基本的舞姿,然後再把用力過多的肌肉放鬆,再把過少且沒在使用的肌肉進行強化。




一味的反覆練習,只會造成肌肉的過度疲勞,增加跌倒,拉傷,撞傷的機會,而造成病況更嚴重。

之後,會一一根據下肢常見的受傷部位敘述分析。



表演焦慮之二:運用第四面牆及知道何時打破它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上面一篇討論表演焦慮的文章,我們用筋膜的張力完整性(Tensegrity) 及多層迷走神經理論 (polyvagal theory)的概念來減少表演焦慮。在這邊,我們將練習用第四面牆(The Fourth Wall)來幫助減少表演焦慮。


第四面牆 (The Fourth Wall)


第四面牆的概念,一開始是用於拍攝電視,電影,或是舞台劇演出,被用來帶領演員迅速進入到狀況,在鏡頭前從容的演出。前三面牆,是指舞台的後方及旁邊兩面牆,而第四面牆,則是在表演者與觀眾/聽眾之間。它是一道隱形的想像出來的牆,帶來隱密感,也因此,適當的使用第四道牆,可以讓表演者減少一些 ”被注視的感覺“


何時需要這面牆?


在一些音樂比較內斂的片段,如 Dvorak Cello Concerto 第三樂章最後大提琴的呢喃,或者是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第一樂章一開始的 solo,若善用這道牆,不但可以讓自己感覺更私密而取得更多的細微控制,也可以先把空間留給自己,慢慢再帶觀眾進入到氛圍中,製造出更多的層次感。

Rostropovisch 曾在一場大師班中說過,有些音樂是要留給自己,有些是要給聽眾的,知道如何分辨這兩者並做到,其實就是在運用第四面牆的概念。


何時要打破這面牆?


在一些比較你希望要觀眾一起加入的片段,如很多 Encore piece 會希望觀眾一同加入拍手,這一定要打破第四面牆。另外,在一些比較大鳴大放,或希望讓觀眾能夠更深刻的跟你一起參與音樂。

打破牆的同時,效果會非常好,但在表演焦慮的人身上,卻因為會想太多,考慮太多,而亂了手腳。

因此,先用第四面牆讓自己穩下來,再在合適的時間點打破它。


第四面牆要如何練習?


首先,找出一個你心目中拉琴最安全的場景。很多人會選擇自己熟悉的琴房。




閉上眼睛,把琴房的細節記起來,如琴房牆上的畫,櫃子上有琴譜,窗邊有小盆栽,旁邊的鋼琴等,然後在排練時,先行到演奏的場合,把你印象中的這一面牆上的物品選兩到三項最具意義的,投射在你即將要表演的場合。

反覆幾次的投射,加深印象。在幾次練習後,就能夠駕輕就熟,創造出自己的第四面牆。

最後別忘記,第四面牆,持續的存在和不存在都不好,適當的切換,可以讓你的演奏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