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4月8日 星期一

音樂家的肩頸痠痛、膏肓痛,治療有了新突破!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猶記得會想要往音樂家治療的方向鑽研,是因為在大學時與好友合開了一場弦樂四重奏的音樂會(Shostakovich String Quartet No. 8 and Ravel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在音樂會的前幾天彩排,練習完後(其實是吵架,音樂家在練習時為了音符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我們四位一起衝到附近的藥妝店,買了一堆酸痛貼布,開始狂貼。那時實在是太酸了,我心想,這應該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一個不正常的常態。也因此,日後才慢慢走出這條路。

近40%音樂家受肩頸痠痛及膏肓痛所苦


在蘇醫師的音樂家門診中,我統計了將近四百位前往就診的音樂家。其中,有大約150位音樂家,是因為肩頸痠痛還有膏肓痛而來的。這些表徵,診斷可以從深到淺,而在音樂家上因為自小練習的關係,往往狀況比起一般人來得更複雜。

而在這150位音樂家之中,小提琴手更是佔了40%,其次是大提琴,鋼琴與中提琴。而表現的症狀,痠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控制力與耐力強度變差,音樂的dyanmic 變差,articulation 變差,運弓穩定性變差。

而在過去數年中,在診間,我不斷的在尋找更好的治療方式 (MOZART therapy)。從樂器的位置,演奏的方式,運動的方式,一直到治療的手法,再生治療 (PRP) 的注射部位及方式等等。


隨著越看越多音樂家的肩頸痠痛與膏肓痛,蘇醫師慢慢整理出了一套心得。

在今年 (2024),與好友洪辰宇醫師及於香港的恩師 Stanley Lam 林敬熹醫師討論後,一同將關於肩胛骨的創新診斷方法及治療方式,發表於國際超音波的期刊 (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本身也是美國超音波醫學會 (AIUM) 的官方雜誌。

論文請點選這邊



為什麼說這篇很重要,雖然只是個小品文 (Technical note),醫師升等不能用,但臨床上卻是很實用。它賦予了醫師們更多診斷與治療的可能性與介入方法。這也符合了這個期刊在這個項目的目標: Advancing through innovation (因創新而進步)。

在演奏樂器時,所有的樂手的雙手大部分時候都在身體的前側,也因此,肩胛骨很容易被往前方帶,而在肩胛骨與胸椎之間,有許多的肌肉筋膜與神經,因為是檢查的死角,所以一直以來沒有好的檢查與治療的方式。

而此處的受傷,也因為被肩胛骨擋住,所以會有那種: “我就是按不到那個真正痛點的來源” 的感覺。這邊的問題,也會往上往下往前傳,而產生其他區域的痛感與酸感。


簡單來說,這部分的軟組職,在過去是沒有合適的辦法被檢查到 (核磁共振不會做到肩胛骨,也無法動態檢測)。

盲點佔了三分之一


這部分過去也因為太接近肺部,在無法看到的狀況下,無法被治療。這也造成膏肓痛、肩頸痛的診斷與治療上出現了盲點。而這個盲點的面積,卻佔了整個肩胛骨與肩膀的三分之一左右!

而這篇論文,就是在講如何診斷並治療這剩下的三分之一!

此篇論文之內容,蘇醫師也先後受邀於韓國,印尼,及新加坡所舉行之國際醫學會分享給各地之醫師。


最後,期望因為這篇文章,能讓更多慢性肩頸痠痛、膏肓痛的病人,重獲新生。
而音樂家們,將此方法配合原本的 MOZART therapy,更能充滿信心的,重新站上舞台。

No Pain Is 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