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4月8日 星期一

音樂家的肩頸痠痛、膏肓痛,治療有了新突破!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猶記得會想要往音樂家治療的方向鑽研,是因為在大學時與好友合開了一場弦樂四重奏的音樂會(Shostakovich String Quartet No. 8 and Ravel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在音樂會的前幾天彩排,練習完後(其實是吵架,音樂家在練習時為了音符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我們四位一起衝到附近的藥妝店,買了一堆酸痛貼布,開始狂貼。那時實在是太酸了,我心想,這應該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一個不正常的常態。也因此,日後才慢慢走出這條路。

近40%音樂家受肩頸痠痛及膏肓痛所苦


在蘇醫師的音樂家門診中,我統計了將近四百位前往就診的音樂家。其中,有大約150位音樂家,是因為肩頸痠痛還有膏肓痛而來的。這些表徵,診斷可以從深到淺,而在音樂家上因為自小練習的關係,往往狀況比起一般人來得更複雜。

而在這150位音樂家之中,小提琴手更是佔了40%,其次是大提琴,鋼琴與中提琴。而表現的症狀,痠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控制力與耐力強度變差,音樂的dyanmic 變差,articulation 變差,運弓穩定性變差。

而在過去數年中,在診間,我不斷的在尋找更好的治療方式 (MOZART therapy)。從樂器的位置,演奏的方式,運動的方式,一直到治療的手法,再生治療 (PRP) 的注射部位及方式等等。


隨著越看越多音樂家的肩頸痠痛與膏肓痛,蘇醫師慢慢整理出了一套心得。

在今年 (2024),與好友洪辰宇醫師及於香港的恩師 Stanley Lam 林敬熹醫師討論後,一同將關於肩胛骨的創新診斷方法及治療方式,發表於國際超音波的期刊 (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本身也是美國超音波醫學會 (AIUM) 的官方雜誌。

論文請點選這邊



為什麼說這篇很重要,雖然只是個小品文 (Technical note),醫師升等不能用,但臨床上卻是很實用。它賦予了醫師們更多診斷與治療的可能性與介入方法。這也符合了這個期刊在這個項目的目標: Advancing through innovation (因創新而進步)。

在演奏樂器時,所有的樂手的雙手大部分時候都在身體的前側,也因此,肩胛骨很容易被往前方帶,而在肩胛骨與胸椎之間,有許多的肌肉筋膜與神經,因為是檢查的死角,所以一直以來沒有好的檢查與治療的方式。

而此處的受傷,也因為被肩胛骨擋住,所以會有那種: “我就是按不到那個真正痛點的來源” 的感覺。這邊的問題,也會往上往下往前傳,而產生其他區域的痛感與酸感。


簡單來說,這部分的軟組職,在過去是沒有合適的辦法被檢查到 (核磁共振不會做到肩胛骨,也無法動態檢測)。

盲點佔了三分之一


這部分過去也因為太接近肺部,在無法看到的狀況下,無法被治療。這也造成膏肓痛、肩頸痛的診斷與治療上出現了盲點。而這個盲點的面積,卻佔了整個肩胛骨與肩膀的三分之一左右!

而這篇論文,就是在講如何診斷並治療這剩下的三分之一!

此篇論文之內容,蘇醫師也先後受邀於韓國,印尼,及新加坡所舉行之國際醫學會分享給各地之醫師。


最後,期望因為這篇文章,能讓更多慢性肩頸痠痛、膏肓痛的病人,重獲新生。
而音樂家們,將此方法配合原本的 MOZART therapy,更能充滿信心的,重新站上舞台。

No Pain Is Gain!

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吹樂器,嘴會抖,無法控制嘴型,是因為?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在門診裡,管樂音樂家前來就診,其中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嘴型出了問題,也就是 embouchure 無法維持,無法控制自如。有些以抖動為表現,有些則是完全無法控制嘴型,但不論是哪一種,都影響到吹奏。

音樂上,有些音樂家是所有音都會影響到,有些是在高音或低音域或特定一些音型出現問題,有些則是只有在上台時或疲累時才會出現問題。

在這些現象的背後,不乏有些是 Embouchure dystonia,也就是嘴型的局部肌張力不全症。

不是只是過度使用這麼單純


但近幾年的經驗累積下來,表象的說是過度使用,但實際上,檢查後,我發現大多是起因於嘴形周遭的筋膜及肌肉群(共有九條,不同樂器會有不同程度的使用)受損,有可能是撕裂傷,慢性纖維化等等因素,最終造成身體代償而影響到最後的嘴型。而就算是嘴型的肌張力不全症,也可以發現這些受傷的影子在背後。

  


嘴型最終的嘴唇形狀,因為不同樂器會有所不同,上下嘴唇的受壓狀態也會不一樣,但不論是如clarinet, oboe 需要含入的,或是像french horn, trumpet, trombone 放在嘴唇上的,吹奏所需的嘴唇形狀只是嘴部九條肌肉群一起努力的平衡結果,以醫學來說,是一個張力的穩定(Biotensegrity)。

當這個張力的穩定被破壞時,自然身體會想要代償,可能是調整吹嘴壓力位置,或是簧片含的深度/角度等等,但代償會有一個極限,最後就是嘴形無法維持。



這些年,我們用表面肌電圖,動態超音波於吹奏時進行分析研究,找出了不同管樂音樂家嘴唇容易受傷的規律,再利用再生注射修復的方式,得到不錯的療效,讓音樂家們大多可於三個月至六個月恢復到演奏的程度。

樂器上也要做調整


而吹嘴的選擇,簧片的長短軟硬,也都會包含在治療的範圍內,才能讓音樂表現上恢復最佳狀態,並且避免再次復發。

蘇醫師於2023年五月,分別受邀於韓國疼痛醫學會年會(舉辦於釜山)及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年會,將部分成果分享給世界各國的醫師,期許能嘉惠更多音樂家。 

  


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在音樂的路上,遇到挫折/失敗了怎麼辦?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音樂家在音樂的道路上,不論是國外國內的比賽,樂團徵選,學校的考試,甚至是音樂廳表演場地的申請等等,往往只有少之又少的人,能夠一路過關斬將。但絕大多數的人,會在過程中遭遇到挫折,或自認為是所謂的失敗。


在診間,常常會遇到正在準備大賽/樂團面試的優秀音樂家,或是剛比完賽,前來就診的音樂家。也許表現得好,也許不好。其中最讓我注意的,是一些一開始表現不好的,但保有非常好的成長型心態,在數個月,或數年後,大放異彩。

成長 > 結果


成長型心態,指的是從各種不論結果的過程中,得到經驗值而促進自我的成長。為了成長,而感到真正的快樂。

真正的失敗,是沒有成長。真正的失敗,是沒有找出出錯的地方加以改進,不管是身體上或是音樂上,總是有可以改進的空間。找出來,寫下來,該治療的治療好,繼續做準備。

真正的成功,是不論成績結果如何,保持前進的動能。 Keep the music going! 

這樣的心態,在網路世代,在這個大家習慣將自己最好的一瞬間分享在網路上的世代,更為重要。因為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音樂家,將最好的分享出來,如果自我的心態沒有調整好,會造成求學,求職階段的焦慮。

音樂有主觀的一面


另一方面,不要忘了,音樂可以非常的主觀。

再好的音樂演出,都會有人不喜歡。你認為再不好的演出,都會有人喜歡。

在每個層級的比賽,都常會遇到出來的排名跟心裡想的不一樣的結果。

你無法討好每個人,是個不爭的事實。 

該努力的方向是,把內心中想要表達的音樂(Content),用當下自己最好的能力表達出來(Communication),最後讓聽眾完整的接受到(Reception)。

當你盡力顧到了這三個環節,就是進步的開始。

Adaptation, adaptation, adaptation!


挫折之後,現況無法立刻改變,要做的是適應,然後尋求轉機。
另外,不要忘了這一切的初衷。
當忘了初衷時,可以嘗試貢獻自己所學,教學也好,不求回報的分享也好,都會讓初衷找回來。

自給自足


最後,別忘了,如果能夠自我肯定,自我設定目標,自己定義所謂的成功,而不是靠外界的回饋,那就是真正的自由了!

If this little setback can bring a healthier mindset for the musicians, it is my greatest success!

我們大家一起繼續努力!


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開獨奏會 從 0 到 1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演奏音樂,總是充滿著些許不確定性,也因為如此,現場演奏才顯得如此的迷人。

在經過許多時間心血練習後,當要舉行獨奏會時,如何在音樂會的當下將自己平常的練習最大程度的展現出來,就是所謂的上手。

Why having a concert? 




而在這之前,一開始,最重要的,是要自己想清楚,為什麼要開音樂會。

是學校畢業要求的? 家長老師要求的? 學校升等? 給自己的一個挑戰? 但上述這些原因都還不夠,要想出一個 bigger purpose。有一個大於自我的目的,可以幫助自己在演奏音樂當下時的心理平衡,不會被自我絆倒。

想清楚自己為何要開音樂會,也就會知道自己想要開哪些曲目,讓音樂會的整體曲目有合理,完整的安排。曲目的難度,除非是因為有 audition 錄影的需求,或是考試的需求,建議還是要以自己的能力/體力,音樂會的整體性來做安排。

場地




在剛開始開獨奏會的時候,場地的可近性很重要。也就是那個場地要能夠讓妳/你在音樂會前,多次到場地排練,不是只有在音樂會當天早上或下午才第一次到音樂廳。這對於最後音樂會的穩定性跟聲響力度的掌控性會有極大的幫助。

另外,不同場地在租借時,提供的協助服務會不同,從場務,舞監到前台引導座位,剪票員等等的。簡單來說,提供的服務越多,表演人員在演出時需要擔心的就越少,對於演出自然有幫助。我也建議,像是音樂會當天的便當等事務,交由旁人協助較佳。也盡量不要在當天還在處理寄票的事情。

節目單與海報



節目單,建議在演出前兩週就完成印出,目前送印約一個禮拜可以拿到,所以也就是大約三個禮拜前完成節目單的內容然後送印。原因是,自己在寫曲解時,會對曲子有更多的了解,早點寫完對演出最後的詮釋有幫助。

另外,在演出前三個禮拜內,還在處理節目單等雜事,對於演出的專注並無幫助。而這也代表,節目單內容所需要的個人演出照,贊助廠商等等都要在那之前喬好。100份節目單以下,彩色列印會比較省,200份以上,就可以用彩色印刷,印越多本,每本單價越便宜。

海報,現在的宣傳多是以網路為主,已經不像十多年前需要到處貼海報,真正因為看到海報而前來的其實並不多。所以只要準備五張以內就夠了(蘇醫師這次只印兩張)。

音樂會前租借樂器 要注意的是...



樂器,很多人會在音樂會前借樂器來助陣,要特別注意的是,適應新樂器的時間也是最容易受傷的時間。不僅是音樂家本身要適應樂器,樂器也要適應音樂家的拉法。因此,在許可範圍下,將借用樂器的時間拉到三到六個月以上會是比較理想的狀況。

另外,如果換樂器後有很大的身體反應,一定要停下來,好好觀察自己的姿勢有哪邊因為樂器而跑掉了。門診中也時常遇到借完琴,結果身體大爆炸。要提醒的是,有的時候,問題不見得出在自己。要觀察,調整,再出發。

獨奏會前 身體出現狀況 怎麼辦?



準備一場獨奏會的曲目量,必定是會比平常來得多。因此,練習時一定要對自己的身體時時保持敏感,觀察自己身體有無不正常的緊,無法解決的痠痛麻警訊。

以蘇醫師在門診的經驗而言,依照離音樂會的遠近,發現身體有警訊分別有不同的方法處理。但如果能在音樂會前兩到三個月前就發現並著手處理,到音樂會時的效果會最佳。

在本場獨奏會的節目單中,蘇醫師也加以介紹 MOZART therapy ,如何來幫助音樂家們更上一層樓。

獨奏會前的練習量調控 + 節能技巧



以準備獨奏會而言,在獨奏會前,所有的練習最好在最後一個禮拜慢慢下降來儲備身體肌肉的能量,尤其在最後三天。練習要更著重在危險的片段,過橋的片段,詮釋的細節等,並增加讀譜/背譜的時間。因為最後階段練琴常會演奏困難片段,練琴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較佳。

日常生活中,最後一個月,則是要採取”節能技巧” 。專業術語叫做 Energy conservation 的模式,重物少拿,不該做的練琴之外費力的事情全部避免。練習的時間與強度如果加強,練習完的伸展跟拉筋就需要加強。

音樂會前一週內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一直練一直練!!!

每天練多久,每人都不一樣,但專注力一般來說一天大約是四小時,所以可以給大家一個參考。我自己平日一天是練四小時,因此在音樂會前一週自己練的時間會降到一天三個小時左右。不過,要練幾個小時,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不是越長或越短就越好,在這方面比較是毫無意義的,重點是抓出最適合你的練習時間。

練習時間下降,代表效率要再提升



練習要如何有效率?除了節拍器之外,自己錄音是一個很有效快速的方式。
另外,在音樂會前,先在不同的地點拉給不同的人聽,也會增加臨場感。
甚至,音樂會是下午場還是晚上場,也都要在最後一兩週嘗試在那個時間點調整作息。

Enjoy the stage


當這些都好好準備後,最後的上台,就是如流水般的享受每一個音,也許有一些驚喜意外,但就是隨著 flow 一路下去。

最後,在心態方面,不管這是你/妳的第一或第 N 場獨奏會,它都只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束。

所以,音樂會結束,開心完後,就是開始檢討。從音準,節奏,音色,右手,左手,身體運用,痠痛狀況,身體調整,音樂合作過程,事前準備過程等等,開始一個一個地將改進的地方書寫下來,回頭看錄影聽錄音,繼續前進。

Cheers!! Enjoy the music, and enjoy the stage! 



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MOZART 療法:我也知道拉琴姿勢這樣不好,為什麼改不了?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門診中,常有音樂家知道自己的姿勢不太好,也影響到拉琴,卻無法做什麼事,好像怎麼做都沒效。

也有一些學生在學習的路上,改姿勢之後百般不對,變得不會演奏,最後又回到本來的姿勢。

或是有的時候練完某首練習曲之後,突然發現自己的姿勢不論是左手或是右手改變了,而這個改變慢慢就根深蒂固下來,最後造成受傷。

這些在門診中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可以使用 MOZART 療法來改善的時機點。

取名為 MOZART,因為蘇醫師認為這樣很好記憶,可以方便大家去檢視,自己有哪個部分需要加強。

MOZART 中第一個 M,也是最重要的

   

M 就是 Movement,可以解讀為動作,或者更廣義為靜態及動態的姿勢。這是在MOZART 中最重要的,一切的根本皆源自於這個 M。如果 M 沒有被最優化,再多的努力皆是事半功倍。

這邊舉一個手腕的軸心做解釋。


但是光是強調 M,直接硬要去改動作或姿勢,困難度是很高的,很多時候沒有辦法成功,所以才需要接下來的 “O Z A R T” 來協助。

O 是 Optimization, 也就是最優化

   

最優化指的是把演奏的樂器,周遭擺設(椅子,輔助器具)最優化。因為每個人的身材大小,筋膜結構軟硬不一,因此需要最優化樂器,才能讓樂器來配合身體,而不是身體去配合樂器。
    
我們會花很多時間來探討,如何可以將樂器最優化,配合身體。

Z 是 analyZe,也就是分析 



分析演奏樂器時的動作,可以用影像,或是表面肌電圖來看動作的問題。
分析肌肉骨骼的問題,可以用超音波來做動態的檢視。
分析技術的要求,可以拿曲譜來實際演練,看如何在技術,音樂,身體條件達到平衡。

而超音波的檢查,就如同樂器演奏一般,演奏者的技術決定了大部分。在音樂家中,這也是在診斷上最困難的地方,因為每種樂器,同樣的病痛點,要檢查的部位及結構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是說在哪邊有做過檢查沒事就是沒事。

A 是 Anatomy,也就是身體解剖構造 

   

演奏音樂,是 Energy, space and time 的一門藝術,身體也是一樣。當我們越了解自己的身體運用,有了正確的知識,自然可以減少犯錯的機會。

什麼時候要拉筋?我能不能健身?我能不能去按摩?為什麼有時候按有效有時候沒效?這些全部都要回歸到醫學的解剖與生理觀念。

以拉筋來說,演奏前需要的是暖身,所以以動態的活動為主,拉筋要放在練琴完以後來拉。但是你的拉筋是正確的嗎?每一條肌肉都可以拉嗎?這就需要更專業的評估了。

能不能健身?取決於你健身哪個部位。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健身,也不是每個人當下的狀況都適合健身,需要評估。再來,健身也應該以後背的肌肉群且避免用手抓握器材為主,而這些的後面,都有許多的但書是需要評估後依不同樂器來建議的。

按摩,是把短的肌肉放鬆使其恢復到原有的長度。但是在樂器演奏時,很多肌肉其實是被不佳姿勢放到拉長的位置,這種痠痛,自然不是按摩可以解決的,而且反而會惡化。在音樂家來說,影響到的就是演奏的輕鬆度與精準度。

簡單的說,每種樂器所對應到的不同身體解剖結構,是需要被認知的,也都會在分享講座中或是門診中一一提到。

R 是 Regeneration,也就是再生 

  

在音樂家漫長的練習過程中,每種樂器,不同的演奏姿勢在同一種樂器,都會有不同的受傷位置。這邊的位置不是單純指肩膀痛,肌腱發炎這種廣泛的診斷,而是非常精準的哪幾條肌肉受傷,哪幾條神經受傷,哪幾片筋膜受傷等等。

目標精準到以 mm 為單位,才是音樂家需要的治療水準


當我們能將目標精準到這一些相差不到1~5 mm的地方並且辨識出來的時候,才是音樂家所需要的治療水準。精準,就如同我們對待音樂一樣。

音樂家的再生治療,靈活使用葡萄糖水跟自體血小板做再生,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只是疼痛而已,而是要讓身體更輕鬆達成演出更好,演奏樂器更輕鬆,姿勢調整得更符合需求,也因為這樣,針劑放的部位與一般人會完全不一樣。

T 是 Training,也就是訓練

  

訓練對的肌肉!! 


如果在一場拔河比賽中,都只有前面的人( 上圖中的 A )在出力,後面的 (上圖中的 C ) 都沒在出力,那這樣前面的人久了一定會受傷。單是處理受傷的人,對於回到拔河(回到拉琴)沒有幫助,因為後面的沒在出力的人才是關鍵。

因此,需要識別出每個表演者那些沒在出力跟過度出力的肌肉群加以調整,才能在拾起樂器後,不再受傷。這個調整,只要有在演奏的一天,它就是個持續的過程,需要自己自我評估,尤其在學習新的曲子,用到自己較難的技巧時更要注意。 

訓練對的心態。

  

追求音樂上完美,是一輩子的功課。

從小到大,音樂班到音樂系到畢業,經歷無數的表演,比賽,audition,獨奏會等等,輸贏這種想法難免在心中某個角落佔據一塊地。

要記住且不斷提醒自己的,是真實的自己在面對音樂時的初衷,以此方式,來達到在追求完美時但又不要有過度的得失心,最終得到較健康的演奏及練習心態。

每天進步一點


追求的,是一種成長型心態,注重於每天進步一些,每場音樂會比之前進步一點,這是相對於”音樂有沒有完美”,比較可以被我們所控制的。

以過程論,而不以結果論。


不以一場音樂會,一場演出來決定生死,而是注重在整個演奏生涯的發展。
真實的分享自己的努力,與自己做比較,在心態上,方可減少上台時焦慮,失常等的發生機會。 

健康的心態來面對追求完美的音樂非常重要。因為,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演出,完美的音樂。

利用 MOZART 療法,讓我們一步一步邁向健康的音樂生涯,讓音樂圈更健康。

Poco a poco…



2021年7月16日 星期五

跳芭蕾舞但腳踝反覆受傷,為什麼?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在表演藝術門診的診間,芭蕾舞者最常來的就診的原因,多半是因為下肢的受傷,而其中,腳踝及足底相關的不舒服,就佔了約一半。

在問診的過程中,常常發現這樣的受傷已經反反覆覆很多次了,只是最近練舞的時間變長,所以復發。

不論腳踝的不適,是在做 en pointe 的動作,或 Développé 的支撐腳,或是只是在做 tendu 就會痛,有幾點,是可以自己或請老師幫忙做檢視的。


1. Turn out



首先,從第一到第五姿勢,髖關節 turn out 有無確實,有沒有不正常的用腳踝在硬做幫忙外轉的動作,後腰有沒有不正常的使力造成腹部突出。


2. Plié and Relève 

     

接下來,從第一到第五姿勢,在做 Demi-plié 到 Grand plié 及在做 relève 時,足弓有沒有往內或往外塌,腳指頭有沒有過多的彎曲。


3. Grand jeté 

   

最後,在做如 Grand jeté en avant 或 Grand jeté en tournant 時,除了在空中的 split 需要注意兩邊髖關節的柔軟度,頭要往前看,身體要面向前之外,在起跳腳跟著地腳要特別注意在起跳的瞬間跟著地的瞬間,腳踝的位置有沒有往內或往外偏。


生物張力完整性 (Biotensegrity)的重要性 

  

我們可以將舞者的足部視為一個有張力及彈性調控的結構,英文叫做 Biotensegrity,這個架構可以讓我們的腳在落地時成為吸震的構造 (Semi-rigid),在起跳時則是較為堅固的構造 ( Rigid ) 將能量釋放出來。

身體就是靠著筋膜,肌肉及韌帶來調控身體在吸震 (Semi-rigid) 及堅固 (Rigid) 中間作轉換。也因此,在舞者身上,也常常發現可能一開始是身體的其他部位,如腰部或髖關節周遭的筋膜先受傷,導致表現受的影響,如 arabesque 角度上不去,然後後續的代償出了問題最後造成腳踝受傷。


診斷很重要


而這些筋膜,肌肉,韌帶的檢查,是需要詳細用超音波慢慢一個一個檢查才能被診斷出來的,往往一個腳踝的問題,最終可以抓出20個以上分佈在各個地方的病灶。

這些病灶,不論是筋膜破裂,筋膜沾黏,肌肉纖維化,韌帶撕裂傷,可以在診斷出來之後,用”再生注射”的方式做修復。舞者的修復時間,依照嚴重程度不同,會抓 2 週到2個月的時間修復,這段時間,以 Barre exercise 為主。

若上述這些病灶慢慢的累積,最後有可能成骨刺,軟骨的受損等等,而等到這個時候,若剛好這些骨刺有影響到動作,就會需要用微創的方式先做手術處理。在手術結束後,再做整體筋膜及韌帶的修復。


用表面肌電圖做訓練 

  

最終,在治療到一個階段,有需要時,也會幫舞者用表面肌電圖做訓練,來調整身體在各個姿勢的使用有沒有不好的代償,這樣才能夠避免再次的受傷。


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學齡舞者,最需要面對的關卡!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醫師,小孩子覺得筋越來越緊,尤其是大腿後側及後背的位置。 
醫師,小孩子本來下腰跟做 Develope 很輕鬆,最近一年角度越來越小 
醫師,小孩子最近開始抱怨腰部痠痛,無法練超過一個小時,怎麼拉筋都沒用 

在門診,遇到舞蹈班的學生們,除了是因為受傷的原因來的,很大一部分,在於孩子及父母發現身體能夠延展的角度越來越小。 

本來很輕鬆的動作,突然在不知不覺一年之間,變得有些費力。 

在台灣的舞蹈班環境中,時間總是被排得滿滿的,各種舞蹈課程輪番上陣。新的技巧,難度更高的技巧也一直被教導。 

但在此同時,在外表之下,有一件事情也一直在發生,那就是身體與心理的成長。 

小舞者們看的是她的老師,她的同學,家長及社會對於舞者的期待,還有腦海中浮現的自己認為好的舞姿與技巧。 



大抵來說,男生的發育會在11~15歲,女生會在 9~13 歲。 但在舞者,發育會約略晚兩歲,所以男生會在13~17歲,女生在11~15歲。也就是會落在小學四年級到國中三年級這個區段,這個階段,打好基礎,之後的發展延伸就會越來越簡單,反之,則是困難重重。 


快速成長期是最容易受傷的時間 


快速成長期就是在身高及體重增加最快的時候(Peak Height/Weight Velocity)。而身高的快速成長期會先於體重的快速成長期約六個月。 

在這段期間,骨頭的成長會快於肌肉,肌腱,韌帶等結構,造成年幼舞者們的身體變硬,延展性變差,本來很簡單的 Split, Developpe 突然變得很困難。這時候,求好心切的小孩,再加上外界給的壓力,增量的訓練,就容易造成各式各樣的肌肉撕裂傷,肌腱拉傷,韌帶撕裂傷。 

身高,體重在小四以上要每三個月紀錄一次,發現小孩子在抽高的速度變快時,要特別注意練舞完的放鬆,並個別抓出局部較緊的肌肉加以放鬆,同時要找出肌肉/筋膜失衡的部分,加以訓練。我們需要的筋膜是有彈性的,而不是像口香糖一樣,越按越硬。 


短暫必須花比以前更多的力量


在表演及練習上,因為身高及四肢加長且加重,孩子需要花比以前更多的力量(多 30%) 來完成本來的動作,直到肌肉力量增加,身體的協調及平衡,柔軟度重新跟上。 

在這段時間,因為身體的協調及本體感覺與成長前不同,建議在練習時,要更常使用鏡子來做視覺回饋。老師及家長,必須要有耐心的帶領小孩子度過這兩年的時間。 


心理層面 


另一方面,這一段成長的時間,因為體重增加,性徵開始發育,這些身體的改變,都會與小孩子心裡所想的 “瘦高型的芭蕾舞者” 的目標對象不同,而產生心理的排斥,想要回到青春期之前較纖瘦的體態。 


初經及穩定的月經對於骨頭的成長很重要! 


以女舞者而言,初經的到來很重要。時間通常在快速成長期開始之後的六個月到十二個月之後到來。 

研究指出,受傷的舞者,其初經較不受傷的舞者來得晚六個月,且有較高機率的月經不規則或次發性無月經症(曾有過月經,但超過六個月無月經)。 

短期而言,骨頭的茁壯失敗易造成舞者們在練習反覆動作,如 Pointe, Pirouette, Pique, Saute 時,容易造成腳部的壓力性骨折,此類骨折於舞者較常見於腳掌的中央部位,但也可能在小腿之脛骨或腰椎。 


利用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壓力性骨折


小的壓力性骨折,在X光有時照不出來,但是小孩子練久了會一直喊痛,可以用超音波檢查抓出來並加以保護與治療,增進骨頭修復的速度。 


快速成長期,營養很重要 


舞者在快速成長期,因為想要回到青春期前的體態,會故意吃的更少,反而會抑制骨頭與肌肉的強度,造成日後的受傷。 


避免 4 C 


一般建議,在成長期,女舞者一天需要2500卡路里,男舞者一天需要3500卡路里。並且要避免4C: Coffee, Chocolate, Cigarettes, Coke. 也就是咖啡,巧克力,煙,含糖飲料。 

在門診中,不乏常有學齡的舞者由父母親帶來,或是受傷,或是表現遇到瓶頸,抽絲剝繭後,與上述這些敘述通常脫不了關係。更詳細的檢查,則是需要在門診中診治,才能夠得到答案。 

什麼時候可以 Pointe? 



最後,這個年紀也是在剛開始要 pointe 的年紀,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需視每個小孩肌肉強度,耐力,協調性的訓練為主。一般來說,至少要四年的訓練,年紀至少要10到12歲以上。 

筆者蘇醫師在澳洲受訓舞者醫學時,那邊的教授特別強調,每個國家的訓練/挑選系統不同,俄派的訓練因為從小就嚴格挑選身材,因此可以較小年紀就開始,美國或台灣的篩選則是較為鬆,因此時間上會建議較晚。


Everyone has a role! 


學齡舞者,身體上在快速成長期,心理上更加成熟找尋定位,已經負擔極大壓力。蘇醫師相信,在學齡舞者的環境上,當大家對於上述這些外在與內在的改變有更多了解,並在問題出現時及早就醫,將可大量減少舞者們的受傷甚至是停止練舞。


No Pain " Is " 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