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吹樂器,嘴會抖,無法控制嘴型,是因為?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在門診裡,管樂音樂家前來就診,其中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嘴型出了問題,也就是 embouchure 無法維持,無法控制自如。有些以抖動為表現,有些則是完全無法控制嘴型,但不論是哪一種,都影響到吹奏。

音樂上,有些音樂家是所有音都會影響到,有些是在高音或低音域或特定一些音型出現問題,有些則是只有在上台時或疲累時才會出現問題。

在這些現象的背後,不乏有些是 Embouchure dystonia,也就是嘴型的局部肌張力不全症。

不是只是過度使用這麼單純


但近幾年的經驗累積下來,表象的說是過度使用,但實際上,檢查後,我發現大多是起因於嘴形周遭的筋膜及肌肉群(共有九條,不同樂器會有不同程度的使用)受損,有可能是撕裂傷,慢性纖維化等等因素,最終造成身體代償而影響到最後的嘴型。而就算是嘴型的肌張力不全症,也可以發現這些受傷的影子在背後。

  


嘴型最終的嘴唇形狀,因為不同樂器會有所不同,上下嘴唇的受壓狀態也會不一樣,但不論是如clarinet, oboe 需要含入的,或是像french horn, trumpet, trombone 放在嘴唇上的,吹奏所需的嘴唇形狀只是嘴部九條肌肉群一起努力的平衡結果,以醫學來說,是一個張力的穩定(Biotensegrity)。

當這個張力的穩定被破壞時,自然身體會想要代償,可能是調整吹嘴壓力位置,或是簧片含的深度/角度等等,但代償會有一個極限,最後就是嘴形無法維持。



這些年,我們用表面肌電圖,動態超音波於吹奏時進行分析研究,找出了不同管樂音樂家嘴唇容易受傷的規律,再利用再生注射修復的方式,得到不錯的療效,讓音樂家們大多可於三個月至六個月恢復到演奏的程度。

樂器上也要做調整


而吹嘴的選擇,簧片的長短軟硬,也都會包含在治療的範圍內,才能讓音樂表現上恢復最佳狀態,並且避免再次復發。

蘇醫師於2023年五月,分別受邀於韓國疼痛醫學會年會(舉辦於釜山)及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年會,將部分成果分享給世界各國的醫師,期許能嘉惠更多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