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痛,到底在怕什麼? 淺談局部肌張力不全症 (Focal hand dystonia)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如果說,有一個疾病是我最不希望音樂家遇到的,那就是局部肌張力不全症,或稱作為音樂家肌張力不全症。

在治療音樂家的門診中,平均每15位音樂家前來就診,就會有一位是因為這個疾病的困擾而來。有些稍加治療及改善,有些卻要花許久的時間。

如果你嘗試 google 局部肌張力不全症(focal hand dystonia),花個幾個小時的時間掃過十頁網頁,你就會發現有無數個療法宣稱對它有幫助,有效,很好用。

但同時間,你也會發現有一堆人受其困擾找不出解答,說出:“只要全世界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治療我的疾病,我願意現在坐飛機過去。”

到底發生什麼事?



首先,診斷要對。許多網路上聲稱的療法常是連一開始的診斷都不對。局部肌張力不全症常與過度使用症候群在某些向面上被搞混。治療有幫助的療法可能是對過度使用症候群有用,而非局部肌張力不全症。

在過去幾年,有幸可以與世界上許多專治 focal hand dystonia 的專家切磋心得。

以現在的醫療來說,局部肌張力不全症可以被分為四個等級




而就算是在等級三,我的經驗來看,也可以再細分為更多的嚴重程度不一的等級。

一般來說,音樂家之所以可以將手指動得如此快,指法如此到位精準,主要是因為神經可塑性的關係。透過自幼以來的學習,每個手指在大腦中產生無數的連結,讓大腦中控制這些手指的區域比正常人來得大來得多。



但是,不當的反覆練習,疲勞,壓力,基因等因素,會讓大腦神經產生不正常的可塑性,最終導致大腦神經系統的混亂,而使得不應該收縮的肌肉在錯誤的時間收縮。最新的研究發現甚至與音樂家成長時期所受的精神創傷有高度關聯。




也因為是大腦的疾病,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也要從大腦下手。

有許多的方法可以在初期症狀發生時改變它的走向。一開始要先將身體結構上的受傷找出來治療,然後要將姿勢與樂器的問題,練習方法錯誤及引發因子抓出來,疼痛有疼痛的解法,手指變形彎曲有彎曲的解法。




有五分之一的病人需要施打肉毒桿菌在受影響的肌肉,但也只是治療中的一小環而已。




根據先前的研究及個人臨床經驗,最快也需要一年的時間才有辦法恢復,而且恢復速度因人而異。在門診內,有時候剛發生的,稍微經過調整就好了,但有些,卻是鐵板一塊。

預防勝於治療



也因如此,我在音樂系演講或門診的時候,很注重平常練習的方式,並強調如何能夠避免不斷反覆的練習一樣的片段。因為預防重於治療。




勿延誤就醫


另外,讓大腦走錯誤的路徑越久,復原所需的時間及難度就會越難。

很多疾病,並不是休息就會好那麼簡單。






2019年6月11日 星期二

音樂家,手麻怎麼辦?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每每在演講的時候,我喜歡問在場的音樂家,手會麻的舉手。不出我意外的,總是會看到超過 10 個人會舉手。

以下就簡單介紹幾個音樂家常見手麻的原因(頸椎的問題在這邊先不談)。

Mov. I : 胸廓出口症候群


 


“醫師,我拉小提琴的左手整隻在麻,看了許多醫師都不會好,為什麼?”


這種手麻,表現很多樣,常是整隻手都在麻痛,使不上力,頸部 x 光片也常常只是一些小毛病。而在音樂家,在排除掉頸椎,手臂以下的神經壓迫之後,問題常是出在鎖骨附近的神經(臂神經叢)被壓迫而導致手會痠麻。


為什麼在鎖骨那邊會被壓迫?




如果拉琴或演奏樂器時習慣性聳肩,或是肩膀往前旋轉,因為臂神經叢會從鎖骨下面與第一肋骨中間穿過,所以就會被肌肉,或是在骨頭間被壓迫,而無法好好演奏。

在一些肩膀曾經受過傷或是本身肩膀關節較鬆的音樂家上,則是有可能因為肩膀在拉上下弓時鬆動而摩擦夾擠到臂神經的分支,因而產生痠痛痲。


如何解決?


姿勢矯正,樂器調整,肌肉平衡調整,最後是可以做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注射,將臂神經叢被卡住的地方慢慢的用葡萄糖水讓沾黏的部分分開。




另外,周邊有過緊的肌肉,筋膜,或是受損的韌帶,也可用再生治療讓其緩解。若害怕打針且症狀較輕微的,我則會用超音波導引做乾針放鬆,用針灸的針做肌肉放鬆(非一般針灸)。

在平常保養,或是治療完後,也要做下圖這個動作來平衡身體前後的筋膜,避免再度發生。




Mov II:尺神經受損





“我的左手第四指第五指好麻,長笛按不下去”

“手肘彎曲或睡覺醒來,第四指第五指就會很麻,沒有知覺”

“我的左手,拉雙音或快速音群完,第四指第五指會麻掉”


臨床上,有些尺神經壓迫的音樂家,會用小指無力或抖音很緊,或 articulation 變差來表現,在現場拉奏時,略加一些演奏的壓力,就會慢慢出現惡化。

尺神經也是有許多可能壓迫的點,需要經過檢查後才能知道是哪一個出了問題。依照樂器的不同,壓迫的點也不盡相同。



若是單純壓迫的話,可以用超音波導引解套注射合併增生療法於周遭的韌帶來改善麻痛。之後再合併表面肌電圖來做姿勢矯正,往往可以完全恢復正常。

  


筆者於2017 年在美國 Aspen (對,就是那個有名的音樂營) 舉辦的美國表演藝術醫學會發表此一治療方法。




Mov. III: 正中神經受損




“彈完蕭邦,我的手第一二三指好麻,無力”

“右手手麻,拉到一半會握不住弓”


一般的病人,有手指第一二三麻,第一個會被醫師診斷的,常是腕隧道症候群。

但在音樂家,腕隧道症候群卻是很少見到。常看到的,反而是因為手肘附近的肌肉將正中神經夾住,而導致在音樂演奏到一半時,麻痛隨著肌肉的使用增加而出現。




因此,適時的放鬆自己的手肘是每個音樂人每天的課題。





若已經有麻痛,而症狀經自我按摩後仍未改善,仍需來就診,從姿勢,超音波,神經電刺激檢查等來找出病因。

最後,音樂家手麻有許多原因,很多時候,就算用最先進的儀器也不見得能夠真正抓到元兇。因此,需要整體的從姿勢,臨床檢查來評估,方能獲得改善。

願各位音樂家能夠遠離手麻人生,加油!





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跳芭蕾舞,腳痛怎麼辦?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藝術家醫學,除了幫助音樂家之外,另外一個領域是舞者的傷後復健。筆者在美國,澳洲,德國接受藝術家醫學的訓練時,對於國外針對舞者的評估與分析深深感到讚嘆。

最近半年也常有跳芭蕾舞的舞者,因為跳舞腰會痠,腳會痛前來就診。往往在其他醫院已經有檢查出不論是關節退化受損,或者是肌肉肌腱拉傷等診斷,但做了復健,仍不見明顯改善,而影響到一場接著一場的表演。


問題點在 ?


X 光,超音波,核磁共振,都只能告訴我們結構上的受損。重要的是,在跳舞的過程中,有沒有基本動作或者是特殊舞步所導致姿勢的不正確,因而誘發受傷。

因此,在看診中,我會請他們一一從 first position 做到 fifth position,做 Plie, Demi-plie,做 arabesque 等。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可以發現,可能是骨盆過度前傾或後傾(如下圖),或者是髖關節的外轉 (turn out) 不足,因此用膝蓋或腳踝做額外的 turn out,因而造成膝蓋或腳踝的受傷。 




更多的,是在做上述基本動作時,腳踝內緣塌陷下去,造成下肢的內外受力不平均。

動作控制很重要


那如果是跳舞一開始不會痠痛,跳一陣子才痠痛,則更是要加強動作的控制。動作的控制,指的是在做標準動作如 Arabesque 時肌肉有沒有按照正確的順序出到力。

表面肌電圖來看肌肉用力有無平均


表面肌電圖,是國外用來做舞者訓練的必備武器之一,也是筆者為表演藝術家自費購買的重武器。透過無線的小小不到兩公分的儀器,黏貼在皮膚上,來偵測底下肌肉的發力狀況。進而微調基本的舞姿,然後再把用力過多的肌肉放鬆,再把過少且沒在使用的肌肉進行強化。




一味的反覆練習,只會造成肌肉的過度疲勞,增加跌倒,拉傷,撞傷的機會,而造成病況更嚴重。

之後,會一一根據下肢常見的受傷部位敘述分析。



表演焦慮之二:運用第四面牆及知道何時打破它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上面一篇討論表演焦慮的文章,我們用筋膜的張力完整性(Tensegrity) 及多層迷走神經理論 (polyvagal theory)的概念來減少表演焦慮。在這邊,我們將練習用第四面牆(The Fourth Wall)來幫助減少表演焦慮。


第四面牆 (The Fourth Wall)


第四面牆的概念,一開始是用於拍攝電視,電影,或是舞台劇演出,被用來帶領演員迅速進入到狀況,在鏡頭前從容的演出。前三面牆,是指舞台的後方及旁邊兩面牆,而第四面牆,則是在表演者與觀眾/聽眾之間。它是一道隱形的想像出來的牆,帶來隱密感,也因此,適當的使用第四道牆,可以讓表演者減少一些 ”被注視的感覺“


何時需要這面牆?


在一些音樂比較內斂的片段,如 Dvorak Cello Concerto 第三樂章最後大提琴的呢喃,或者是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第一樂章一開始的 solo,若善用這道牆,不但可以讓自己感覺更私密而取得更多的細微控制,也可以先把空間留給自己,慢慢再帶觀眾進入到氛圍中,製造出更多的層次感。

Rostropovisch 曾在一場大師班中說過,有些音樂是要留給自己,有些是要給聽眾的,知道如何分辨這兩者並做到,其實就是在運用第四面牆的概念。


何時要打破這面牆?


在一些比較你希望要觀眾一起加入的片段,如很多 Encore piece 會希望觀眾一同加入拍手,這一定要打破第四面牆。另外,在一些比較大鳴大放,或希望讓觀眾能夠更深刻的跟你一起參與音樂。

打破牆的同時,效果會非常好,但在表演焦慮的人身上,卻因為會想太多,考慮太多,而亂了手腳。

因此,先用第四面牆讓自己穩下來,再在合適的時間點打破它。


第四面牆要如何練習?


首先,找出一個你心目中拉琴最安全的場景。很多人會選擇自己熟悉的琴房。




閉上眼睛,把琴房的細節記起來,如琴房牆上的畫,櫃子上有琴譜,窗邊有小盆栽,旁邊的鋼琴等,然後在排練時,先行到演奏的場合,把你印象中的這一面牆上的物品選兩到三項最具意義的,投射在你即將要表演的場合。

反覆幾次的投射,加深印象。在幾次練習後,就能夠駕輕就熟,創造出自己的第四面牆。

最後別忘記,第四面牆,持續的存在和不存在都不好,適當的切換,可以讓你的演奏更上一層樓!




2019年2月11日 星期一

音樂人應避免之十大迷思 (下)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CIPS)


迷思六 : 不會的片段就是反覆反覆再反覆,練到會為止


反覆不是不好,但有意義的反覆才是好的。

也就是說,除了慢練之外,還要有技巧性地反覆,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指法,不同的弓法,甚至結合 “Multitasking” 來達到大腦重新運用,而不是無意識地在練習。

把錯誤的東西練習20次,需要花更多次來修改。
在我的演講中,也會有實際示範,如何在練習中避免受傷,提升練習的效率。




迷思七 : 忽略易受傷的曲種(極快,極慢,極大聲,極小聲)


極快,極大聲的音樂大家都知道會受傷。但,大家卻常忽略了極慢,極小聲的演奏,也是常見受傷的原因之一。因此,一開始暖身時,不應該從練長音開始,而是用中間的速度,中間的音量來做暖手。(以弦樂器而言,速度 60,一弓四個音剛好)

 


迷思八 :  只要音樂對了,音色對了,姿勢怎樣都沒差


在診間,治療音樂家時,不乏聽到非常優美的音樂,但當仔細去看姿勢時,卻發現非常的不平衡。而大家也都知道,在音樂這條路上沒有所謂的完美,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而調整姿勢,便是可以讓音樂家更往上一層樓的方式。

讓身體帶出音樂,並在最符合人體工學下演出音樂才是對的。很多不良的姿勢現在未出問題,其實僅僅是因為現在還年輕,身強體壯所以還過得去罷了。


迷思九 : 過度相信人定勝天,忍痛繼續練


當我們有更好的方法來分析及檢查受傷的原因,更有系統性的做治療,更有效率地做復健最後到回到音樂廳上,我們應該要回到專業。

這裡  這裡  跟這裡


迷思十 : 那個誰誰誰這樣拉,為什麼我不行!


每個人的身體組成不同,筋膜韌帶肌腱先天的強度,手的大小手臂的長度也不同。
請看這篇 ---> 你不是馬友友

最後,希望破除迷思的大家,能在音樂的道路上與疼痛說再見!


 


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骨折後神經受損 (二) 橈神經受損,垂手之百百觀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醫師,我手臂開完刀了,到現在四個月過去了,都還是沒有動靜,手腕都還是垂的,我除了等之外,裡面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醫師,我手臂開完刀了,手沒有無力,但總覺得緊緊的,甚至有一點麻痛感傳到手肘及虎口?

有鑒於讓更多神經受損的病友能對自己的病情有更多的了解,首先,來找我之前,您必須要知道幾件事。

您有沒有做神經傳導檢查,有沒有做肌電圖檢查?


受損兩個禮拜到四個禮拜過後,可以做肌電圖檢查,來了解神經的受損狀況。屬於髓鞘受損,軸突受損,還是兩者都有受損。

沒有做的,到我這邊會安排重做,以了解預後。

兩者都有做的,判讀結果為何,若有原始數據最好,我們來一起判讀。你所要知道的應該不是只有神經受損,而是受損的嚴重程度為何,最重要的是,神經的軸突有無受損?

有沒有斷掉,被壓住,被卡住?


這只能靠超音波檢查,也是病患來這邊我第一件會安排做的事情。少數少數會被我緊急安排住院重新開刀。

橈神經的受損


基本上可以除了手腕垂手無力,手指頭撐不起來以外,可以自己先觀察一下手肘有沒有能夠外轉的能力(把水龍頭轉開的方向),力量還剩幾成,可以大約心裡有個底,大約傷的位置多高,多嚴重。

要知道的是,受傷的位置,不見得是你現在表面上所看到的疤痕的位置。

這邊舉幾個可能的位置。



圖 1~3 : 有時候除了無力外,更麻煩的是神經痛,無法摸,無法壓。這時候可能是橈神經的分支被壓迫受損。



圖 4~5 : 術後,橈神經需要爬牆般爬過鋼板,但因為體質或是骨折後的神經張力較緊,就容易在爬牆過去的地方,神經被鋼板及周遭新產生的疤痕夾住。



圖 6 : 徒手復位後,橈神經(箭頭的中間)直接被壓在橈骨頭正下方,當然數個月完全沒力。發現後緊急開刀 但仍無法將神經與疤痕在顯微手術下完全分開。最後再加上打針使其最終功能回復至九成左右。



圖 7:不是只有開刀的地方會受傷,當橈神經被拉扯時,本來固定在旋前肌的部分因為定錨效應也會被拉扯到而受損,需要加以處理。


垂手原因百百種,除了消極的等待,我們可以做更多!



自己能夠好的,我們可以及早處理讓它更好。
自己不能夠好的,及早處理可以拉高他的功能到可以日常生活使用。
先查明原因,再對症下藥。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音樂人應化解之十大迷思 (上)

作者:蘇炯睿 (Daniel Chiung Jui Su, MD, RMSK)



迷思一:痛是必然的,它是對藝術的犧牲


從孩童時期學琴,在初期伴隨著痛,可能是因為肌肉或繭還沒長出來,若無太嚴重可以接受。但隨著越來越熟悉樂器的使用方式,還是存在著疼痛,則可嘗試從姿勢,練習方式著手調整。痛,絕對不是必須的!

更何況,身體要好,才能夠繼續地對藝術”犧牲”啊。 




迷思二:手沒力,所以要練更多,才會有力


很多人琴弦按不下去就按更大力,琴鍵越練越重,認為這樣備而無患。
但實際上,無力,絕對不是越練越有力!

身體的肌肉運作方式是,當某一條肌肉過度的使用時,它會抑制其他條肌肉的使用,而降低整體的效能。因此,我們必須要抓出過度使用的肌肉,放鬆它,再強化未被使用的肌肉,這樣才能整體的提升肌力,真正練成快指(好的 articulation)




迷思三:按摩,針灸,貼布,藥膏,民俗喬骨,止痛藥,能撐就撐 ! 


肌肉的緊繃,除了姿勢的原因外,若反覆一直發生,常是根本的韌帶已經受傷,因此肌肉必須額外用力維持穩定性。(可參考慢性落枕)

而按摩等上述這些都能某種程度地使肌肉暫時性的放鬆,但若是根本的原因沒有找出來並解決,則只是把問題累積起來,並讓問題越來越嚴重。

下面這張表示表演藝術傷害的分級




若您的症狀是在第一第二級的,可以用上述的暫時緩解。但若症狀已到第三級以上者,則應該要尋求藝術醫學之協助,找出根本的病因,從姿勢,運動矯正,軟組織結構受傷程度與位置等等下去做治療。




表面肌電圖可以幫助微調姿勢,讓身體在演奏樂器時拉得更輕鬆。
光是改變大提琴的傾斜角度,便會改變肩頸的用力,而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並不是下面那調整後的就是好的,而是要依照每個人的症狀(頸部,肩膀,手臂或腰痛)下去做調整,最終達到一個音樂上跟身體上都符合的位置。
下圖僅更改大提琴的斜角,但別忘了,座椅的高度,大提琴離身體的距離也都是改變項目之一,此圖為研究用因此沒有同步調整其他之變因。




迷思四:真的受不了就去打消炎止痛針(類固醇)就好了


類固醇的作用為抑制發炎反應,因為速效,所以傳統醫療上被廣泛應用,但打在肌腱韌帶這些平常我們在演奏樂器上常用的軟組織上,則非長遠之計。

第一個原因是它只是把我們的感覺蒙蔽了,但問題還是在。就像是把耳朵遮起來,音不準也沒關係。音樂上你不會接受這樣,當然醫學上也不應該接受。

第二個原因是它會使我們的肌腱與韌帶脆化,造成當療效消失後,本身的軟組織會更加脆弱。就像拉琴時音不準然後你把耳朵遮起來,再讓弦生鏽,自然狀況越來越難處理。

教大家辨認一下,大部分的類固醇看起來是白白的液體狀藥劑,下次看到時記得喊卡,它有好處,但不適合您,因為您是音樂家。

迷思五:這場音樂會/面試,跟它拼了,不成功便成仁


Audition 可以很多家,明年也還有。音樂會可以很多場,沒有所謂的最後一場。跟它拼了,是一種賭博心態,也是對自己身體不負責任的一種態度。人生比你想像的長,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